近年来,宜宾市叙州区委党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,不断深化教学改革,努力构建开放、协同、高效的科研生态系统,不断推动科研工作取得新成效。2024年12月,获得全省党校(行政学院)系统第十四届科研工作组织奖。
以人才之智汇聚科研队伍,逐步构建较为完整的专业学科体系。一是广纳贤才,优化结构。2022年至今,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6人,其中1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,涵盖社会学、马克思主义、思政、法学、经济学等多学科专业,逐步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学科体系。二是新老互促,氛围浓厚。举办“一曼讲坛”等交流平台,促进“老”“新”传帮带互动,老教师将好的授课经验与备课技巧倾囊相授,而年轻教师则有效带动了老教师深耕学术的强大热情。三是抢抓机遇,积极培养。把教师培养模式拓展到系统之外、区域之外,扩大视野,提升整体专业化水平。近三年累计参加中省市各类专题培训21人次,区内师资培训18人次,随班参与各类高校培训41人次,有效促进了新老交替和平稳过渡。
以学术之美激发科研活力,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科研资源平台。一是两类点题,提供方向。创新搭建领导点题和部门点题的多元化研究渠道,促进科研更贴近实际需求和区情区况。2024年,共收到领导点题课题5项,部门点题12项。二是畅通渠道,合作攻坚。与区决策咨询委员会搭建畅通的学术研究合作渠道,三位教师入选智库专家,安排到各个课题组共同完成区委交派的研究课题。目前已启动课题研究2项、参与调研5次。三是追求前沿,学识更新。大力支持在校教师投稿各类征文和参加学术研讨会,保持新鲜的科研头脑。近三年,教师共参与中国社会发展高层论坛、中国社会学年会、中国行政管理学年会等学术研讨会22人次。
以绩效之标推动质量提升,逐步构建科学的评价量化体系。一是指标构建,全员参与。坚持把有效的考核指标作为规范科研工作的“压舱石”。按照教职工身份属性、科研能力、岗位等情况分类设计科研考核指标,实现在编23人全员参与科研。二是据实出发,重点攻关。充分考虑校内教师科研基础不同的实际情况,搭建全员参与和重点攻关相统一的分类考核指标体系。近三年共结项省委党校科研项目8项,市委党校科研项目49项,市社科项目6项,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99篇,各类内刊20篇。三是评审把关,质量立校。制定符合党校特点的科研评价标准,成立科研咨政评审委员会,在选题、开题、结项和成果认定等环节,公平公正组织评审专家对全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匿名专家审查。
以求索之新实施“五个一”工程,逐步构建科研转化资源应用模式。一是创新实施“五个一”工程。通过创新实施一名教师、一个研究主题、一堂精品课、一个教学基地、一篇高质量文章的“五个一”工程,系统性推进名师成长与教研咨一体发展。二是建立“五个一教师成长档案”。通过综合分析和研判,针对专兼职教师科研能力和擅长专业的差异,制订“五个一教师成长档案”,记录成长轨迹,助力教师促进个人提升和专业成长。三是助力推动循环。在课程打造方面,邀请名师现场指导、筹备专业团队开展课程拍摄工作;在课题研究方面,为教师收集、整理区内重点会议资料和数据资源,积极帮助协调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;在现场教学点位打造方面,由党校出面评估和沟通教学点位情况,全力协助打造现场教学的效果呈现,让教师仅在“如何磨好课”这一件事上操心;在文章撰写方面,不定期举行有关讲座,为教师提供论文辅导和数据支持。
(供稿:宜宾市叙州区委党校)